胎教的思想起来自于国内。现在海外亦在大力拓展胎教的研究,并常见觉得中国是胎教的发源地。在国内古时候的典籍中,有关胎教的论述颇多。
西汉刘向的《烈女卷》中讲到: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跛,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于邪色,耳不听于淫声,夜则令馨诵诗书,道正色。这样则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故妊子之时必慎所感,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生活而肖爸爸妈妈者
贾谊在《新书胎教》中记有: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渲,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
《医心方求子》中的胎教之道记述的更为详尽:凡女子怀孕之后,须行善事,勿视恶声,勿听恶语,省淫语,勿咒诅,勿骂詈,勿惊恐,勿劳倦,勿妄语,勿哀愁,勿食生冷醋滑热食,勿乘车马,勿登高,勿临深,勿下坂,勿急行,勿服饵,勿针灸,皆须端心正念,常听经书,遂今男女,如是聪明,智慧,忠真,贞良,所谓胎教是也。
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妊娠候》中记有子欲端正庄严,常口谈正言,身行正事,提出外象内感的胎教理论。
相传孟子之母曾说过:吾怀孕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
《源经训诂》有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乱言,不食邪味,常行忠孝友爱、兹良之事,则生子聪明,才智德贤过人也。
传闻中的后稷妈妈姜源氏怀孕后,十分重视胎教,在整个怀孕期间维持着性情安静,为人和善,爱好稼穑,常涉足郊野,观赏植物,细听虫鸣,迩云遐思,背风而倚。
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养胎》一书中记有调心神,和惰性,节嗜欲,庶事清静,并说明了逐月养胎法。
宋代陈自明在《妇人大全良方总论》中记有立胎教,能让人生良善、长寿、忠效、仁义、聪明、无疾,盍须10月好景象,欲子美好,玩白璧,观孔雀。
清代未年的改良派代表人物康有为在他的《大同书》中提出创建人本院即胎教院的倡导。
民国初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在《蔡元培选集美育推行的办法》中也提出设立胎教院的建议。
综观以上所述,可知国内非常早以来便已经注意到优生、优育、优教的重要程度。一些有识之士早就有关于胎儿生活在母腹中时可以同意妈妈言行感化的朴素认识,已经认识到人的情感活动可以影响脏腑气血功能,并通过母体传递给胎儿。母胎之间是一脉相通的。所以倡导孕妇需要严守礼仪,清心养性,受胎之始,喜怒哀乐,莫敢不慎等等,以预防疾病的发生,防止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或形成畸形。